您现在的位置: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 >> 小麦种类 >> 正文

十三五农业十大科技成果冬小麦节水新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4/5/27 10:48:23
<

回顾“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现遴选出了10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大家逐一介绍。

NO.

06

“十三五”农业十大科技成果

冬小麦节水新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

华北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优质小麦的优势产区。面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主粮食品,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

华北麦区因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是小麦生产主要限制因素。-年冬春之交,华北、黄淮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9成,小麦受旱1.19亿亩,严重受旱麦田一片枯黄。针对大面积旱情,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迅速投入抗旱工作,当时喊出的口号是“多浇一次水,多施一遍肥”,主要通过浇水施肥来应对旱情,终于在大旱之年夺得小麦丰收。然而,到了年早春,华北麦区又一次遭受严重气候干旱,连续天无有效降水,但有关部门派出帮助抗旱的工作组反馈的信息是:天旱苗不旱!深入调研发现,小麦品种变了、栽培技术变了、耕作机具变了,连麦季浇水也由过去的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或麦黄水等6-7次,减少到只浇底墒水或越冬水、拔节水等2-3次。综合技术的变革不仅提升了小麦生产性能,也明显减轻了麦季干旱少雨的威胁。其中,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选育的节水耐旱小麦品种、研发的节水省肥栽培技术及其相关农机具成为推动麦田技术变革、促进节水生产发展的主要科技因素。

小麦体系育种专家培育出系列节水高效型品种,突破了优质品种不节水,节水品种不增产的技术难题。“冬小麦节水高产新品种选育方法及育成品种”,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中麦、石麦、衡麦、沧麦、邯麦、临麦等系列品种,具有耐旱、节水、高产、优质等优良性能,成为华北缺水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技术下的差异也很大,优良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实现需要节水栽培技术的配套应用。我国北方麦田节水栽培技术对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范围为1.2-2kg/m3。从理论上推算:在产量相同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的麦田比1.2的麦田可减少耗水40%;或者耗水量相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为2的麦田比1.2的麦田可增产66%。小麦体系栽培专家建立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和“西北旱地小麦蓄水保墒与监控施肥技术”,连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为资源节约型小麦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技术体系”,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5年累计推广1.1亿多亩;“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及农业机械的研究应用”,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北农村的春耕生产也出现了与往日不同的景观。小麦返青期浇水、施肥、划锄等人力劳作场景已不再呈现,代之以自走式镇压机具等多功能机械的广泛应用,既能压实土壤、弥封裂缝,又能提熵增温、壮根防倒。春季第一次浇水施肥普遍推迟到拔节期,春后有雨则可到收获前不再浇水,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华北麦区设有保定、栾城、邢台、邯郸、衡水、沧州、德州、滨州、濮阳、安阳、临汾等11个综合试验站,10年来育成节水品种64个,发布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60个,设立个新技术示范点。与当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协作,每年举办技术培训和田间观摩活动多次,参加的基层农技人员和种麦大户达6万多人次,在集成和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辐射并带动全华北麦区。年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一个多灾年,即便如此,小麦体系55个示范县的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公斤,比全国平均公斤高出20.8%,实现了灾年抗逆稳产。

从多年生产实践看,现有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比传统小麦生产节省灌溉水10%-30%,平均每亩约减少灌水38m3,并维持稳产、节水、增效。当前,小麦体系栽培专家进一步针对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技术需求,深化节水技术机理研究,将季节性休耕与生育期休灌相结合,挖掘麦田种植系统的抗旱节水潜力,以科技进步支撑节水小麦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

原标题:《“十三五”农业十大科技成果⑥

冬小麦节水新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zl/14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